返回
  在中国乳业的历史上,不乏与伊利相关的纪录和里程碑事件。
  
  比如,它是中国首家营收破百亿的乳品企业;比如它在只有6万网点的时候,一掷20亿元冠名上海世博会;比如它为了让奶牛睡好觉,首引“沙床”代替稻草垫料,日后成为国内奶牛养殖标配……
  
  而它最新的一项纪录,发生在2021年12月9日。当天,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了一份关于定增项目的公告:它以37.89元每股的价格,发行3.18亿股,共募集资金120.47亿元。
  
  120亿元的量级,让伊利的定增项目,成为迄今为止A股消费行业最大的竞价定增融资。它同时也创造了“再融资新规”发布以来,百亿规模以上参与申购家数最多、发行折扣最低、认购倍数最高的数项纪录。
  
  创纪录,源于资本市场的热情,而让理性的市场热情迸发,显然只能靠公司在业绩、管理团队、投资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层面上,同时赢得高度认可。
  
  读懂资本市场对于伊利的高度认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巴克莱、高盛这些顶级投资者的体系中,针对投资标的的评估标准,从来都是多维度、大周期、高站位。读懂这种认可,不仅能回答“伊利市值能否增长”这类略显功利的问题,更能理解一家乳业龙头的真正价值。
  
  读懂顶级投资者很难,理解乳业的本质,却并不复杂。
  
  与锂电、光伏、AI、大数据这些想象充盈、弹性十足的行业相比,乳业似乎光芒不彰。它如同油盐柴米,默默静置在大众的生活角落。但它又几乎不可或缺,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串联起个人消费与强健民族的深刻命题。
  
  从种养殖、工业生产,到销售配送,乳业虽然横穿一二三产业,但这门生意的本质,却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让消费者“想喝就能喝到好牛奶”。在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表述中,它被归纳为另一句话——对消费者有益的、有价值的产品才是王道。
  
  但把一盒一杯的醇香牛奶,摆上千家万户的案头桌面,并非易事。
  
  中国的乳业,既经历过5亿国人共享12万头奶牛的艰难时日,也面临过“北奶”无法“南运”的供应格局短板。既经历过地方企业无力铺设全国渠道的割据时代,也面临过因牛奶品质爆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
  
  因此在这个行业,创纪录的一重含义,是对既有格局的打破。我们因此看到,老农垦部长王震逢人便讲“要娃娃长高一寸,不能只吃大米包谷,要多喝牛奶”的奔走故事。也因此看到,伊利在掌门人潘刚的引领下,以常温奶冲破地域限制,用“织网计划”帮助国人迈过“想喝就喝”门槛的企业级努力。

  【找小本创业信息,就上创业网】

  创纪录的另一重含义,则意味着价值的领先。在计划经济时代,它可能是“省优部优国优”的称号,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则常常意味着企业的份额、体系、市值,或是“伊利即品质”的信念和相随而至的美誉。
  
  对于中国乳业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标准。
  
  在经历了1999-2008年的行业扩容、2008-2016年的奶源建设阶段后,中国的乳业在2016年之后,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奠定。新时期下的一个行业主旋律,也演变成巨头的全产业链布局。
  
  而此时的伊利,早已迈过了从年收入规模不足5亿元的乳品企业,到剑指千亿营收乳业龙头的转变。对于这样一家公司,留给管理层的问题其实非常明确——它还能再进一步吗?应该用怎样的方式?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乳业的特性中找到答案。
  
  与许多行业不同,乳业的一个特点,是它真正贯穿了一、二、三产业。它的上游环节,是包括了牧草种植、奶牛饲养的农业体系;在它的中游,是涵盖采购、研发、生产、质检多流程,过滤、杀菌、均质、灌装多工艺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它的下游,是拥有配送、物流、网点、品牌的营销服务体系;在最终端,则对应着海量的大众消费者。
  
  这意味着乳业的特殊性——对于产业经济,它是压舱石与稳定器;它在各个环节的投入,起到了“消费基建”的作用;对于消费者,它朝夕相伴紧密连接,提供着最基础、最日常的消费者价值。如果再考虑到它与资本市场的关联,在国内,你几乎很难再找到具备如此广度的行业。
  
  特别是对于身处龙头地位的伊利而言,它的体量与份额,决定了它的每一次波动,都会为农工商资四个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
  
  因此,作为中国乳业龙头,留给潘刚和伊利管理层的问题,其实答案很明确——再进一步的关键,在于让自己三大产业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更扎实;让自己“消费基建者”的身份更明确;让自己对农工商资的引领与多赢,步入持续的正向循环。
  
  在战略计划的层面,它体现为“全球乳业第一”的目标。在伊利,这个目标被拆分成一个“两步走”的战略:在2025年挺进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登顶全球第一。
  
  但宏大的战略目标,还需要价值观的指引。这种“由知而行”的过程,正是管理者有所作为的空间。
  
  不久前,在伊利2021年领导力峰会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发表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他向外界表达了伊利在中长期目标下的价值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现消费者价值、社会价值、员工价值、企业价值的全面价值领先。
  
  显然,这是对于“再进一步”答案的完整解释,也是伊利需要攀越的下一座高峰。
  
  无论是“全球第一”的战略,还是“全面价值领先”的价值观,都离不开战术层面的落地。
  
  90年代前,中国乳业的主要形态,是地方乳企用即时配送的方式,直接入户供应消费者。但低温奶的不易储存,难以运输的局限性,决定了国人难以广泛饮用,企业难以突破地域的业态格局。
  
  今日已成为伊利灵魂人物的潘刚,在1992年即加入伊利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制品厂,作为拥有从车间工人、质检员到质检部长完整经历的资深乳业人,潘刚对于乳品的理解,在世界一众乳企管理者中,基本无人能出其右。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潘刚从1999年在伊利牵头组建全国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到2002年升任集团总裁,乃至于2005年临危受命担任集团董事长,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伊利上控优质奶源、下掌全国渠道、中建奶源枢纽,在实现“纵贯南北、辐射东西”战略布局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缩短了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
  
  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来对全球企业造成了冲击。伊利不仅扛住了考验,还实现了逆势增长,去库存速度显著领先于同行,市占率不降反增。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50.07亿元,同比增15.23%;净利79.67亿元,同比增31.82%。其高效率运作的背后,无疑是管理层卓越治理能力的有力支撑。
  
  从偏居边城一隅的小厂,到全球乳业龙头,潘刚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放在整个行业的角度看,伊利的成功,其实并不是一个很特殊的偶然。对乳企而言,决定最终成色的还是产品本身的品质。
  
  作为出身于生产和质检一线的管理者,潘刚对于产品品质的认识与要求,远高于常人。这最终演变成了伊利对于品质的要求。
  
  在“伊利即品质”的要求下,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伊利内部,拥有一个特殊的“标准三条线”——在检测当中,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50%的标准作为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再提升20%的标准作为内控线。
  
  当这种对高品质的追求,与渠道结合起来,顺理成章地就转化成了品牌的美誉与市场份额。在凯度消费者指数《2021亚洲品牌足迹报告》中,伊利凭借92.2%的品牌渗透率与13亿消费者的触及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
  
  那么,当一家公司获得如此量级的市场份额后,是否已经面临增长的天花板?这既关系到伊利“冲顶第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全面价值领先”的落地。
  
  在伊利的收入结构中,液态乳确是公司目前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来源。随着国人对于乳品消费习惯的逐渐强化,乳业与消费者发生的联系,也早已从奢侈品、营养品、功能食品,演变成普通的日用消费品。在市场扩容期呈现出的高速增长,自有其张驰周期。
  
  但对于伊利而言,乳业在短期与中长期两个层面的趋势,仍然构成了这家乳企龙头实现战略目标的外部逻辑。
  
  就短期而言,常温奶的旺盛需求,自有其持续的动力。
  
  其一,和常温奶相比,低温奶受保质期、冷链配送物流限制,在短期内难以突破区域限制。而常温奶受益于长保质期及渠道可操作性,预计依旧将是乳业市场主流。
  
  其二,伴随着伊利超高温灭菌工艺的不断进步,常温奶同样能保留大量优质乳蛋白、原生钙等营养成分。而高端产品伊利金典有机奶的营养含量甚至更高。
  
  而随着公共健康意识的提升,推动乳制品认知度上升,整个乳业面临进入量价齐升的阶段。因此对于伊利而言,量价齐升的新阶段,其实意味着一个行进的方向——在液态奶产能上继续建设,从供给端夯实产能基础,扩大竞争优势,满足市场需求。
  
  在中长期的角度,奶粉与全乳品类将成为增长动能的远期释放来源。奶粉市场的千亿级扩容,国产品牌的加速替代,低温奶在边际增长上贡献的动能,构成了全乳龙头的远期布局。
  
  因此,对于伊利而言,诸如在奶粉渠道上继续增强掌控力,在奶粉产品上扩充产品矩阵,在低温奶领域,推进包括供应链信息流在内的系统改造,释放酸奶产能,都成为中长期战略中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要环节。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从低温奶到常温奶,从单品类到全品类,从地方性到全国性,伊利走出了一条内需增长的道路。让每一个中国人“想喝就喝”国产优质牛奶,是伊利过去二十年的目标。但在未来的十年,伊利将走上消费升级的道路,让更多消费者喝到更好的奶,更多品类的乳品,将成为这家公司全产业链布局的动力。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从容地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资本市场对于伊利的高度认可,源于何处?
  
  答案其实很简单,作为一家志在冲顶的乳业龙头企业,顶级投资者对伊利的认可,其实可以用四十个字总结:过往有业绩,未来有战略,管理有经验,落地有执行,短期有看点,中期有布局,长期有逻辑,市场有空间。
  
  这自然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投资有回报。
  
  上市25年来,伊利股份总市值从最初的4.21亿元,成长至2706.6亿元(截至2021年12月10日收盘),累计涨幅约642倍;同时,伊利股份累计分红21次,累计分红金额高达304亿元,不仅远超行业水平,即便在整个A股市场都名列前茅。
  
  因此,在伊利股份上赚钱的主力,其实很多都是各路散户,其中又重叠了大量伊利的消费者。有人甚至能精确地看到伊利的股价拐点与低点,方法也足以让券商分析师汗颜——感受身边有多少人喝牛奶。
  
  这甚至为伊利赢得了一个称号:一只被人民群众小推车推起来的趋势股。而这种对于股东的回报,自然也从属于潘刚所描述的“全面价值领先”。
  
  在伊利的历史上,成功的定增对公司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一次发生在2013年的定增,帮助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翻番,归母净利润翻倍的跨越式增长。
  
  根据本次定增方案,募集资金中的41.69%将用于液态奶产能建设,12.87%将投向婴配奶粉智能制造项目,9.13%将投向数字化建设。
  
  对照伊利的长短期目标,这种对于资源的精准善用,既是对于股东价值的尊重,也意味着公司成长确定性的加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种成长上的确定性,既是投资的安全边际,也是投资预期差的来源。
  
  自呼和浩特养牛合作小组始,到世界五强,伊利行进到了一个新的关口。资本的好风,既吹得开初创企业的春花,也能助力千亿龙头直上青云。
  
  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乳业,它留下的是产能、技术、行业第一的地位、若干纪录的光环;对于消费者,它留下的是“国人喝好奶,强健我民族”的使命;对于资本市场,它留下了对投资者的丰厚回报,以及让投资者坚守价值,拥抱趋势的信心。
  
  这是一家民族企业壮大的故事,也是一个民族自我强健的期许。

上一篇: 周育先:低调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下一篇: 看似暴利的月子中心,为何盈利者不足3成?

最新评论
猜你喜欢

马云创业真经:没钱也能创出大事业

没钱没人脉,再创业应该怎么办?

学什么技术好创业?有哪些热门行业推荐?

一个人怎么创业?

月入2万的10个小生意,你选择对了么?

投资十元店大概多少钱?

徐小平:创业基因到底从哪儿来?

风口创业者的这一年

“穷人”才是电商的主战场?

创业者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