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10岁女孩悦悦,为了能在玩手机游戏时绕开“实名认证”监管以及获得所谓的“顶级”游戏装备,在2021年2月至5月期间,偷偷用母亲手机登录某网络游戏租号平台,先后222次充值7万余元购买手游“小号”,用于玩游戏。
  
  “租号平台提供的游戏账号可以让人随意登录游戏,等于间接帮助未成年人躲避‘实名认证’监管。”今年1月,江西守一律师事务所承办了该起因儿童偷用家长手机,在某网络游戏账户租号平台充值的公益维权案例。经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向该平台发送《律师函》等维权途径,帮助家长成功维权,挽回经济损失6万余元。
  
  10岁女孩偷用家长手机花7万多元租游戏账号
  
  2021年5月17日,张女士偶然在购物消费时发现与手机绑定的一张银行卡余额仅剩百余元。“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这张银行卡里的7万多元是我全部存款,怎么就被‘清零’了?”张女士告诉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她前往开卡银行查询发现,这张银行卡频繁与某网络公司通过支付宝进行交易:自2021年的2月19日至5月17日,在短短的87天时间里竟然消费了7万余元。当时,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张女士,从转账记录来看,消费很可能是与游戏充值有关。
  
  听说自己银行存款几乎全部被人用于游戏充值,张女士首先想到的是女儿悦悦。经询问,悦悦承认自己曾偷偷用母亲张女士的手机数次购买各种游戏账号,又多次在深夜凌晨用买来的账号登录游戏玩耍。
  
  经查实,10岁女孩悦悦偷用张女士手机后,以其母亲的手机号、身份信息在该网络游戏租号平台登录、注册,并先后222次在该租号平台充值并租赁数百个游戏账号,充值成功后把消费记录删除,共计消费7万余元;仅2021年5月1日当天,悦悦就在该租号平台消费24笔、达2000余元。
  
  “孩子有错,可网络平台怎么能允许随意买卖游戏账号呢?”作为单亲妈妈,张女士平日工作繁忙,其收入也几乎全部用于抚养孩子。在向女儿详细了解充值游戏详情后,张女士决定与网络游戏租号平台商议,请求其考虑将未成年人充值游戏钱款退还。而该租号平台以无法确定转账充值者是否系“未成年人”拒绝了张女士的要求。无奈之下,张女士决定请律师走诉讼程序帮她维权。
  
  租号平台花钱买账号可以无限制登录游戏
  
  “张女士属于低收入人群,她的7万多元存款是多年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因此我们决定启动公益程序为妇女和儿童维护合法权益。”江西守一律师事务所在接获张女士的维权请求后,重新梳理了一遍张女士银行账户流水,终将女孩悦悦购买游戏账号、装备的经过弄清楚了;遂决定免费承办张女士维权案,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租号平台提供的游戏账号成千上万,涵盖各类游戏。其长则可以租赁两三天时间,短则可以使用几个小时。”赵吉阳律师介绍,这家网络游戏租号平台可以向网友提供各类手游的账号及密码,只要在其平台花钱“租号”,就可以轻松凭借租来的账号、密码登录心仪游戏,无需再经过实名认证——这种租赁方式无疑为像悦悦这类未成年人提供了绕开未成年人监管系统的漏洞。
  
  赵吉阳律师告诉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该租号平台所谓“实名认证”只需输入姓名与身份证号即可,且在该平台租赁的游戏账号,承租方直接凭账号密码即可登录游戏,无需再次进行游戏实名认证。在此过程中,租号平台并未采取必要且有效的方式,防止未成年人在平台中进行充值、消费、登录网络游戏。
  
  落实证据后,江西守一律师事务所向该网络游戏租号平台发出《律师函》,要求该平台返还未成年人悦悦的充值钱款;同时向管辖法院提出立案申请,要求就张女士诉某网络游戏租号平台服务合同纠纷案开庭审理。
  
  2022年2月9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获悉,在公益律师的介入下,该租号平台最终与张女士达成和解,并退回了女孩悦悦在该平台租赁游戏账户花费的大部分钱款,共计6万余元。
  
  律师:掌握未成年人消费证据可提起民事诉讼
  
  据了解,针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消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其中《意见》还指出,对于明显超出未成年人能支配消费金额的,除非监护人追认,否则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退还。
  
  “部分网络游戏平台、网络游戏租号平台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其可以‘钻空子’躲避未成年人实名认证、限制消费措施。”律师赵吉阳分析说,网络游戏幼龄化是这两年来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问题,许多中小学生成了手游常客,因网游造成家庭经济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除相关网络游戏平台缺乏监管外,家长“退钱难”“维权难”也是重要原因。
  
  律师赵吉阳解释说,家长之所以“退钱难”“维权难”,一是很难让网络游戏平台主动退费,而这一问题在小型、微型网络游戏公司尤为明显;二是家长很难证明账号实际使用者、充值者是孩子。实际上,许多网络游戏平台自行制定的退费程序往往十分复杂——平台会要求家长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孩子的出生证明、游戏账号等证据,甚至还需要提供未成年人充值时的监控视频……流程非常繁琐,家长多是束手无策。
  
  那么,如果有未成年人偷用家长身份进行网络游戏消费,该如何举证维权?公益律师支招:家长发现未成年人充值行为后,应及时与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表明对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不知情,协商处理退款事项;对于推诿或拒不退款的行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律师赵吉阳介绍,尽管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况做了规定,但在未成年人充值行为中,父母及监护人也负有一定责任;其间若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造成损失的,其家长、监护人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记者手记】“实名认证”绝不能有漏洞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迅猛,“未成年人网游大额充值”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2020年7月,南昌11岁男孩小凡私自用母亲手机充值某款手机游戏,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花光家中7万余元积蓄……多名读者也曾向记者反映,其身边也有类似未成年人避开监管、肆意消费造成家庭巨额财产损失的案例。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健康消费,不仅需要完善立法,还需要各责任主体共同发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维权难、举证难导致合法权益难以维护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网络游戏平台应当更加主动地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增加社会责任感;在面对退费举证困难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举证责任倒置”,以此倒逼网络游戏平台落实实名认证制度,彻底封死尚缺乏辨知能力、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躲避监管漏洞。

写评论

热门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 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995315907@qq.com举报,一经 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